來源:華爾街見聞
美銀認為,美國當前的通脹水平屬於溫和“滯脹”的狀態,對風險資產友好。考慮到經濟議題是美國共和黨執政的重要考量因素,一旦關稅、移民等政策對經濟增長造成損害,政府會加以調整,因此預計後續不會“重現”1970年代式的嚴重滯脹。有分析認為,本周五公布的PEC物價指數或成扭轉投資者情緒的關鍵數據。
特朗普正式上任美國總統不久,華爾街開始討論一個令人不安的話題,“美國滯脹”是否正在卷土重來?
上周五,道指和標普500均出現2025年以來最大單日跌幅,凸顯了投資者情緒的急劇轉變。摩根士丹利表示,近幾周與客戶的大多數對話中,都出現了對“美國例外論”可持續性的質疑。
經濟增長放緩,“滯脹”擔憂再起
從通脹水平來看,自2021年底以來,盡管美聯儲多次加息,但通脹仍頑固地高於2%的目標。最新數據顯示,美國居民對未來幾年的通脹預期已升至3%以上,而5年盈虧平衡通脹率也攀升至兩年高點2.61%。
近日,美銀美林經濟學家Aditya Bhave、Jeseo Park等在其研報中指出,由於特朗普政策議程中一些對經濟增長有負麵影響的政策比預期更早地實施,而財政刺激政策則因共和黨在眾議院的席位優勢不如預期而變得溫和且延遲,使得“滯脹”敘事逐漸成為市場關注焦點。
不過,按照該行的定義,美國經濟現正處於溫和“滯脹”的狀態,預計不會“重現”1970年代式的嚴重滯脹。
報告表示,美國經濟增長雖有放緩,但仍保持在趨勢水平或以上(低2%左右),同時通脹因關稅等因素上升幾個基點,但整體仍低於3%——這種情況仍對風險資產友好。
周五公布的PCE數據或成關鍵
報告稱,經濟議題是共和黨在選舉中的勝出因素,而提高經濟表現是其政策的重要考量。如果關稅、削減支出或移民政策等措施對經濟增長造成顯著損害或推高通脹,共和黨可能會調整政策以減輕影響。
最後,美銀回顧了拜登政府期間的經濟表現,當時GDP以3.2%的年增速增長,標普500指數上漲逾70%。因此,共和黨若希望取得相似成果,需要避免引發自傷式滯脹。
OANDA高級市場分析師Kelvin Wong評論稱,預計美聯儲可能會采取越來越不鴿派的貨幣政策立場,這將收緊流動性條件,並可能“引發美國股市中期負麵反饋循環”。
有觀點認為,對於投資者來說,未來幾周的關鍵數據將是本周五公布的1月PCE物價指數。也有觀點認為,要改變市場參與者的悲觀情緒,可能需要等到3月7日和12日公布的非農就業報告和CPI數據。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